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下
Workshop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Ⅰ)2 
開課學期
110-2 
授課對象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授課教師
康旻杰 
課號
BP7017 
課程識別碼
544 M0382 
班次
01 
學分
6.0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6,7,8,9(13:20~17:20)星期五6,7,8,9(13:20~17:20) 
上課地點
工綜313工綜313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2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102BP7017_01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一、課程目標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以下簡稱實習一)課程希望能透過上下兩學期操作,讓同學建立環境規劃與設計專業工作的認知、工作方法,以及培養認識規劃議題、分析∕發展規劃議題、乃至於提出可能行動提案的基本能力。我們將以一年時間來培養學生以下四個面向的核心能力:

以「專業通才」(professional generalist)的養成持續反省並修正專業視角:
我們期望透過這堂課突破空間規劃設計專業主義的盲點,以跨領域共學修正專業本位視角。「專業者」除了掌握實質環境規劃與設計工作所需基本知識技能,需要能通才學習而靈活地與不同領域溝通協作,更重要的是保持對社會正義與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實踐熱忱,從在地觀察訪調學習參與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因此田野調查(借鏡人類學式的田野技巧和態度)、地方知識的學習、反省並嘗試改良專業、以促進專業知識與地方知識的交流對話,是修習這堂課需持續磨練的基本功夫。

以參與式規劃設計促進公民民主(civic democracy)的日常實踐:
藉由專業實踐了解民主的普世價值,以及空間就是權力。在空間實踐的真實場域中透過參與培力社群(包含組織動員方法、社區動力、社會工作、乃至社會運動的運作),與日常生活世界發生交集,並促進空間調整變化或空間社會轉型。

參與的方式永遠沒有靜止的標準公式。在新的技術年代、社區或政治動員、不同時勢與尺度的需求之下,如何推動有效(effective)或實質(substantial)參與?參與式規劃設計涉及時間進程與階段,如何避免去脈絡及缺乏在地知識的「辦活動」式參與,或在缺乏貼地透析的狀況一味追問社區需求?在Design for∕with∕by people的不同階段,參與式設計的方法如何回應?當務實面對權力的規劃,如何與國家∕政府∕權力∕資本∕頭人∕制度協作或對抗?如何在參與過程真正納入弱勢的聲音及敘事?對於審議式民主、參與式預算等新近發展出來的方法,我們需要參考,但不能受其限制而淪於樣板套用。

促進參與相關的能力: 溝通與協調、轉譯不同專業知識(需對於空間規劃相關建築、景觀、都市計畫、地理…等專業構成有基本認知,就工作上個別案例相關專業技術和相關法規,亦能在時間限制內依個案需求努力鑽研,並找到資源協助)、協助使用者理解規劃設計議題進而能參與探討議題、提出策略或方案(靈活善用多元媒介和表現方式: 包括圖資繪製、模型、說故事、戲劇、影像、工作坊、社群媒體等等) 。

規劃設計的方略與關鍵技術:
實習課不是單純的技術課程(正如建築系的design studio並非繪圖課程),但確是面對且介入環境改變的規劃設計提案。我們將在課程中引導同學,探索城鄉規劃設計相關領域及技術,及其運用的時機、潛力和限制。城鄉所的實習課(practicum)一直都是基於真實的空間與社會處境,整合服務對象與專業的議題關照,策劃議程,並運用多元方法與技術展開行動,具體回應空間的規劃設計命題。我們需要廣泛涉獵地景、都市計畫、建築、地理學、生態環境、社會學、文化研究、人類學等不同領域的知識,並策略性地整合且轉化為規劃設計的技術取徑。期許同學善用台大相對完整的學習資源,嘗試透過自主旁修、同儕協作、或參與實務,深化必要的關鍵技術。

結構性分析與行動規劃的銜接(articulation):
與實習課同步進行的必修理論課,提供了空間結構性分析的必要養分,而結構性分析則是行動規劃與不同規劃尺度之脈絡鑲嵌的基礎。無論城或鄉的鄰里社區,都附著於專屬的地區計畫、都市計畫、區域計畫、特定區計畫、或啟動中的國土計畫,小尺度的行動規劃或社區行動絕不能忽視更大尺度的結構性變化(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與防災等);但大尺度環境規劃也必須依賴可掌控尺度的參與行動,評估規劃設計與街區∕地方生活的必要銜接。不同尺度規劃設計的操作銜接,以及分析與規劃設計間的技術銜接,正是實習一的核心訓練之一。

二、實習主題
延續實習一上合作式規劃設計的操作,以共融合作住宅(cohousing inclusive)為議題,促進公民民主(civic democracy)及多元共融的日常實踐。各組成員在自行評估並選擇住宅基地後,設定自身及夥伴為其中居住主體及一意向性社群(intentional community),再融入真實基地環境或既存的社區鄰里。亦即,此共融合作住宅可設定為一處新建住宅,也可以是既有聚落或住宅環境的轉適、活化、創生、或再生。此階段的操作引入意向性社區的實踐取徑,持續與OURs(都市改革組織)在不同個案合作,從論述、國際及本地案例研究、到正籌劃中的合作住宅社區交流,以工作坊或論壇的對話,探討共融合作住宅(cohousing inclusive)的政策制度、規劃設計方法、及營運機制。學期末總評後,預計將透過規劃聯展及不同城市博覽會展覽平台,對外發表且進行交流。 

課程目標
1. 建築與城鄉所的研一實習為一強調空間與社會實踐(praxis)的實習課程(practicum),修課學生藉由真實田野的體驗、訪調、量度、研究、與省思,進入基地的生活世界,並於梳理空間之社會關係的同時,建立自身與在地生活主體的聯繫,藉此界定規劃設計方法論的分析取向,進而發展以參與式規劃設計為主軸的空間策略與行動。

2. 本學期建議由在地敘事及社區報/專刊編纂的角度將先前研究內容與議題發酵過程整理成相關社區居民可閱讀的素材,同時將真實資訊與規劃想像透過社區報的平台傳遞給居民或互動主體。而參與式規劃設計是實習一的核心精神,修課學生必須於學期進行過程擬定參與的目標與策略,從居民生活路徑的指認與測繪、地方每日生活節奏的掌握與記錄、在地敘事的彙整與再現、模式語言建立及繪製、社區組織及個人的互動與培力、乃至由不同權力網絡中研判規劃介入的價值、從而建立空間計畫的合作夥伴。

3. 延續一階段的練習,面對夥伴間差異及合作的課題,並透過共融合作住宅(cohousing inclusive)的研究和規劃設計,提擬真實基地上(包含新建及再利用/活化)住宅社區的文化形式及內容,乃至空間社會轉型的可行性。

4. 跨校交流,與成功大學建築系合作,就合作住宅規劃設計的議題分頭並進,評估各種可能基地的社會機會,進而思考不同方法論的影響和啟發。 
課程要求
1. 本實習課程由三位教師、三位課程助理負責,課程助理擔任行政協助的角色,基本上不負責教學及小組討論,但可適時反映學生學習情況或回應課程流程問題,教學事務則由授課教師負責,強化師生互動。

3. 準時上課,上課遲到超過十五分鐘以上者視為缺課,如有特殊情況請事先請假說明。事假請假次數不超過四次為限,如超過四次建議同學與老師商討,審慎討論是否此學期停休而改為下學年度再修課。

4. 無故缺課者,每一次扣總分2.5分,若有不可抗拒之理由請事先請假並提交相關文件,同時與授課老師及助教請假(涉及特殊緊急狀況者例外,可事後補件),若有特殊狀況需連續請假,需在學期第一個月內向教師們提出討論。

5. 請尊重課堂中及場域內每一位同學、來賓及社區夥伴,自愛自制電腦手機的使用。

6. 實習一為一門六學分的必修課程,也是城鄉所最具代表性的空間社會實踐(practicum)課程,除了每週兩次的上課時間,修課學生應每週排出至少15-18小時的課堂外研究、田野踏查、測繪、小組討論、規劃設計、工作坊、社區參與及交往等實際操作,再於上課時間透過簡報、桌評(desk critique)、及討論,分享並調整操作內容。實習課不是單純的技術課程(正如建築系的design studio並非繪圖課程),但確是面對且介入環境改變的規劃設計提案。

【大桌討論/工作坊】: 師生及助教全班一起上課討論,通常涉及簡報準備,或是因應各階段課程學習發展需求,設定專題由教師講授。

【小桌討論】: 小組分區討論,老師和助教配對或巡迴討論(類似so-called desk critique,通常涉及學生準備未必轉成簡報的圖說資料或其他輔助媒材)。*

【田野】: 現地調查、訪談、測繪、研究,可能涉及老師助教陪伴。*

【邀請演講】: 邀請外賓演講,全班一起出席。

【階段報告】: 期中、期末各階段的學習成果交流報告,師生及助教全班一起上課,需準備簡報及報告書(預先上傳),通常邀請外評老師參與,學期重要評分項目。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1. Alexander, C., Ishikawa, S., & Silverstein, M. (1977). 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譯本:《建築模式語言》)
2. Marcus, C.C., and W. Sarkissian; with S. Wilson and D. Perlgu (1986). Housing as if People Mattered : Site Design Guidelines for Medium-Density Family Housing,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 id22: Institute for Creative Sustainability (ed.), (2017). Cohousing Inclusive, M. LaFond and L. Tsvetkova eds. jovis Verlag GmbH.(中譯本:《互住時代》,台北:都市改革組織,2021)
4. id22: Institute for Creative Sustainability (ed.), (2012). CoHousing Cultures: Handbook for Self-organized, Community-oriented and Sustainable Housing, JOVIS Publishers - JOVIS Verlag.(中譯本:《合作住宅指南》,台北:行人文化,2019) 
參考書目
1). 參考書
1. McCamant, K.M. and C. Durrett, (1988). Cohousing: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Housing Ourselves, Berkeley, CA: Ten Speed Press.

2. Meltzer, G., (2010). Cohousing and Ecovillages: A Personal Take on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D. U. Vestbro ed. Living together: cohousing ideas and realities around the world, 105-113. Stockholm: Division of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Collaboration with Kollektivhus NU.

2). 網路資源

各縣市都市計畫查詢系統 可用以快速掌握基地歷年來相關之都市計畫。
臺北市都市計畫整合查詢系統
http://163.29.37.171/planMap/cityplan_main.aspx

內政部主計處統計資料 區域之人口、產業等等相關歷年統計資料
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臺北市統計資料庫查詢系統 可查詢臺北市之各類官方統計資料
http://163.29.37.101/pxweb2007-tp/dialog/statfile9.asp
GIS相關網站 中央研究院Web GIS工具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site/yaogis/
Google Map/Earth觀察報@Sinica
http://gis.rchss.sinica.edu.tw/google/
臺北市政府地理資訊網—圖資中心共通平臺
http://www.tpgos.taipei.gov.tw/

中研院歷史地圖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介紹
http://digiarch.sinica.edu.tw/content/subject/resource_content.jsp?id=3044

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提供臺北市之數值地形圖、航測圖、土地使用分區、地籍、歷史圖
資等
http://www.historygis.udd.taipei.gov.tw/urban/map/


3).數值地形圖
本課程已向臺北市政府購買適用於AutoCAD之DXF格式1/1000數值地形圖,可於ceiba課程網頁下
載或洽助教索取。


4). 入門:環境規劃設計指引
王志弘老師主編之指引手冊,內包含建築、景觀建築與文史保存、城鄉規劃、社會與政策分析、參
與式規劃設計等內容,同學若有興趣可以自行選購參閱。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8週
4/08  邱老師演講參考資料